採收機械化研發有成 洋蔥收穫更省力
- 發佈日期:
- 資料來源: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依據112年農業統計年報,國內洋蔥種植面積逾1,270公頃,產量達59,947公噸,以雲林、屏東、彰化及高雄等為主要產區。洋蔥栽培管理包含育苗、移植、田間管理及採收搬運等流程,其中種植與採收仍以人工方式進行。以洋蔥採收為例,現行先使用附掛挖掘機進行挖掘後,再以人工拔取並排列於畦面舖曬,最後再以人力方式逐粒修剪洋蔥莖葉與根鬚,故採收為勞力密集作業,考量目前農村高齡化與年輕人口外流趨勢,亟需研發並導入洋蔥機械化採收模式。
有鑑於前述產業面臨困境,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團隊投入開發挖掘、輸送、剪葉、收集一貫作業之乘坐式洋蔥收穫機械,主要機構包含動力源柴油引擎(60hp)、全油壓驅動之履帶式載具、前置鐵條式輸送機構(可篩選小土塊)、揚升輸送機構(篩選土塊、整齊排列洋蔥並輸送)、二次篩選輸送帶(篩選無法於前端被篩選之土塊及雜草)、翻轉機構(由毛刷製成螺旋型)、剪莖葉機構及油壓舉升置物平臺等,各機構皆以油壓馬達作為驅動元件。經田間測試結果,該機臺最佳作業環境畦面寬度為90公分,種植行數為4-6行,採收作業移動約每小時288公尺,此速度具有最佳之機構運轉配比,且不易卡料阻塞,以種植5行為例,經初步計算其作業效率可達每小時約8,400粒,為目前人工作業效率之5倍以上。該採收機械目前已於屏東恆春與彰化伸港地區完成採收測試並辦理田間作業示範觀摩會,後續亦將參考農民使用建議,持續優化完善各機構運作並提升採收效能,期可節省農民進行採收、修剪莖葉及根鬚作業之時間與勞力成本,以改善日益嚴重之農業勞動人力短缺老年化情形,有效舒緩洋蔥產業缺工困境,並帶動國內洋蔥產業朝向機械化轉型發展。
- 執行單位: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 計畫名稱:洋蔥收穫機械之研究
▲圖1、洋蔥收穫機械雛型
▲圖2、洋蔥田間機械化採收作業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