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農業科專計畫成果交流活動紀實
- 發佈日期:
- 資料來源:農業部農業科技專案計畫服務網
農業部自96年起推動「農業業界科專計畫」(簡稱業科計畫),鼓勵企業主動投入經費於創新研發,並將研發成果商品化,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及創造附加價值。為響應近年農業智慧化發展趨勢,農業部特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農業科專服務小組,以鍠麟機械有限公司(簡稱鍠麟公司)執行「番茄生長模型結合多源影像辨識之預測產量技術開發」計畫成果為主題,於11月27日假嘉義縣棉花田有機農場辦理農業科專計畫成果交流活動,邀請鍠麟公司分享計畫執行歷程,並邀請產官學研、溫室番茄栽培業者、農民團體、番茄主要產區之縣市政府及農會齊聚一堂,期能透過成果說明與實地觀摩,將計畫開發產品推廣至各場域以實現計畫成果商品化目標。
本活動出席貴賓包含農業部農業科技司、農糧署蔬菜及種苗管理組、臺南區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番茄主要產區農會與農民、棉花田有機農場,以及溫室與環控設備業者等。活動開始先由棉花田有機農場張志銘執行長介紹園區發展與推動概況,接續由鍠麟公司進行簡報分享,該公司開發番茄影像辨識系統,蒐集大量番茄果實影像,並標註5個標籤進行混淆矩陣模型訓練,其選用具高效檢測能力之YOLOv7 (You Only Look Once v7 Model),試驗證實經訓練後之影像辨識系統準確率可達80%,辨識番茄果實數量與尺寸方面之良好性能。另可用於採用物體偵測算法檢測每個影片幀中番茄果實與葉面積指數,由程式即時計算反饋結果以利農民全面掌握植株狀態相關訊息。
活動當天亦安排成果實地觀摩,由鍠麟公司帶領與會來賓至番茄溫室實際教學番茄影像辨識系統使用方式與技術細節,現場亦由農業部農業科技司研究發展科黃明雅科長親自拍攝影片,並經由電腦運算與使用磅秤及尺標等傳統性狀測量工具雙向驗證後,結果顯示針對溫室內特定紅熟期之番茄果實,其果重及果寬辨識準確率已達90%,藉由此互動模式使與會來賓深入了解計畫成果,並直接與業者對談促進產官學研交流,且與會來賓皆對智慧農業科技深感興趣,亦有意願投入相關研究實測及應用。
本活動透過現場交流,期能將智慧農業科技概念運用於不同作物類別與生產階段(如病蟲害防治、田間栽培管理及採後分級處理等),且經問卷統計本活動與會來賓對於議程安排、成果簡報、分享內容及實地觀摩皆表示滿意,並有與會者表示該辨識系統產品除了可運用於牛番茄產期預測,未來亦可結合自動化巡場載具或線性軌道以最大化節省人力成本,並將該系統操作模式規格化以利成果後續擴散應用至其他場域,並期許鍠麟公司將AI技術結合植物醫生資料庫,進一步透過影像辨識系統協助農民管理田間病蟲害,以達防治即時化之訴求。
農業部自106年起推動智慧農業計畫,以「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為主軸,期能透過農業科研帶動產業轉型,另為鼓勵企業投入智慧科技研發,業科計畫自110年至113年皆公告徵求「智慧農業科技」之政策優先題目,希冀產業能開發具規模化與智慧化之農業生產作業與數位服務創新營運模式,包括研發省工與節能之智動化機具、建置農業生產所需之資訊管理平臺及整合農業生產環節並鏈結成生態圈,以提升農業經營及產銷效能。經統計業科計畫迄今共完成151件計畫,依執行成果累計推估,政府平均每補助1元,可帶動業者直接投資1.55元,創造9.25元產值,並促成業者衍生投資累計逾30億元。未來亦將持續鼓勵業界以創新研發量能,解決產業迫切問題,提升農業競爭力。
▲圖1、113年度農業科專計畫成果交流活動大合照.jpg
▲圖2、鍠麟機械有限公司洪福良總經理介紹計畫成果
▲圖3、棉花田有機農場張中瑋專員介紹溫室番茄栽培技術